教育宝
请输入机构名称或课程名称

有关汉语虚词解析分享

学习经验 汉语 https://www.jiaoyubao.cn/ | 手机站

2019年11月29日 18:15:13

内容提要:形态变化和虚词运用,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对汉语而言,虚词在运用的广度、深度、精度、频度方面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中的定位和作用。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地带,为此,我们提出“广义虚词”这一新的理念。

   内容提要:形态变化和虚词运用,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对汉语而言,虚词在运用的广度、深度、精度、频度方面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中的定位和作用。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地带,为此,我们提出“广义虚词”这一新的理念。
  汉语虚词研究将形成六个新趋势:(1)需求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2)虚词语法意义的确认,关键在于形式上的验证,要为每个虚词义项建立“定位框架”;(3)虚词研究必须在一定的“语境”背景下才能有效地进行;(4)虚词研究的深化,必须在时间的纵轴和空间的横轴结合上下功夫;(5)重要虚词的个案深入研究和范畴虚词的比较研究将有机地结合起来;(6)虚词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现代化与网络化方面与时俱进。
   关 键 词:主导地位 广义虚词 定位框架 形式验证 范畴虚词dominance generalized functional words positioning framework formal verification category functional words
   1.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定位和作用
   虚词在汉语整个语法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语言学界应该是个主流观点,然而其重要性到底是什么,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到了1985年,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一书中,就对“汉语的虚词特别重要”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认为这不能算作汉语语法的特点,接着他推出了自己发现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结构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1)否认虚词在汉语里的重要性,理由是“印欧语里该用虚词的地方不能不用”,而汉语的“虚词倒是常常可以省略,特别是在口语里”。他举的例子实际上仅限于复句中流水句的连词,这实际上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口语里连词的省略确实常见,但是因此而否定绝大多数汉语虚词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这显然是不妥的。而且事实上,汉语虚词还有其他语言虚词没有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虚词数量特别多。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一个中间过渡地带,特点是封闭可数,而且往往定位,有些偏实,有些偏虚,在词汇意义之外,还表示种种语法意义。例如:
   站起来;坐起来(真的起来了)
   爬起来;跳起来(可能起来了,也可能表示动作开始)
   开始说起来;开始写起来(只表示动作开始)
   热起来了;胖起来了(不仅表示开始,还表示度量增加)
   说起来还是老乡;写起来不太顺手(不仅表示开始,还表示尝试义)
   第二,虚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是一些重点虚词,是句法结构组成的不可或缺的成分。如:
   修理机器/修理的机器(不能缺省“的”)
   外面下着雨/外面下过雨(“着”和“过”分别表示进行时与过去时)
   第三,虚词所蕴含的语法意义极为精细、丰富、有趣。试比较以下例句里的语气词:
   你明天去哦!(提醒、催促,口气温和)
   你明天去呗!(建议,无所谓,有点随意)
   你明天去吧!(应允,提醒)
   第四,也是为重要的是,形态变化在汉语里不仅少,而且并不起主导作用,多数语法意义主要依赖于虚词来承担。换言之,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词语附加型的,而不是词语变化型的。
   这几个特点,特别是后一点,显然是印欧语的虚词所不具备的。
   (2)汉语的虚词研究,在语言研究历史上是享有盛名的。我们学者首先提出实词(实字)与虚词(虚字/助字/助)的区别,正是因为前人早就深刻认识到汉语虚词的重要性。显然,仅仅只有实词,往往无法组合成合法的适宜的句子。
   汉语虚词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把“语助”分为三类:“一发端之首唱,即发语词;二劄句之旧体,即句中的常用介词、连词;三送末之常科,即句尾的语气助词。”这种结合句法给虚字分类的方法是相当高明的。唐朝柳宗元的《复杜温夫书》(《柳河东集》)把“助字”分为“疑辞”和“决辞”两类,也颇有创见;南宋陈骙的《文则》列举了“或法”“者法”“之谓法”“谓之法”“之法”“可法”“可以法”“为法”等四十五种虚字的用法,这是一本对虚字作比较具体分类描写的专著。元代的卢以纬《语助》对虚字也进行了集中的比较、归纳、整理,开创了虚字专论的新风。
   清代对虚字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形成传统小学的鼎盛时期。其中成就高,影响大,有代表性的虚字专著是袁仁林《虚字说》、《助字辨略》以及王引之《经传释词》三种。尤其是袁氏更是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换言之,实词主要承载句子的主体结构及词汇意义,虚字则主要显示其内在的语法意义。
   (3)有些人一直顽固地认为汉语只有修辞,没有语法。这从本质上讲,是以印欧语作为模板来看待汉语。他们认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推导出一个极为荒谬的结论——汉语没有语法。当然,我们确实没有那种以形态变化为标记的语法,但是问题在于,语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形态变化。汉语当然有语法,但是它并不依赖于形态变化,而主要使用虚词、语序、构式、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尤其是虚词特别重要。我们认为:形态和虚词,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在不同语言里分别是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
   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由虚词及句子结构两者来承担的。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虚词意义”和“结构意义”。因此,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里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评估,任何低估汉语虚词作用的看法都是致命的。
   (4)汉语语法学,主流观点认为是从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开始的。那么,为什么汉语既然有语法,但语法学却诞生如此之晚?难道汉语真的不需要语法?或者像某些人所说的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这一难题困惑了我们很久很久,一直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现在,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原来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由虚词来承载的,虚词的作用在汉语中极为重要,其作用相当于印欧语里的形态变化。古人的研究往往拘泥于汉字,认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如此兴旺发达的原因,换言之,我们的老祖宗把虚词纳入了训诂学的范畴,同时也一定程度忽略了句法结构的特点和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失误,但是从另一角度恰恰也证明了虚词对汉语的重要性。
   一个句子的表述,几乎都由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客观事实是一位的,主观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面的,而语法意义,主要就是表现说话人的主观认识,特别是情态(内在的感情和对外的态度)。因此众多虚词的存在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法意义的表达,这也是高度发达语言的一种必然具有的属性。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虚词的定位和作用。由于印欧语的形态变化相对比较简明,客观性比较突出;而汉语的虚词丰富多彩,主观性更加鲜明、细腻、多彩。从而形成了两类语言不同的趋势:一个是客观性强势语言(主观性弱势),一个是主观性强势语言(客观性弱势)。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属于后者的类型。

   2.“广义虚词”说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区分实词和虚词,历来争议颇大,判定的标准也是众说纷纭。目前主流看法是采用结构的观点:凡是能够充当六大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是实词,反之,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则为虚词。这一标准的好处是比较严格而且容易执行,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作为语法意义重要载体的副词被开除出虚词了,而副词主要承载的就是语法意义,如果不看作虚词,那所谓的虚词仅只剩下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不仅数量太少,也无视汉语的特点,不符合汉语研究的历史传统,实际上也放弃了对语法意义的深入探讨。
   第二,虚化的趋向动词、虚化的方位词,乃至起特殊作用的助动词、代词、量词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封闭类词,似乎既非实词也非虚词,或者说既有实词的要素,也有虚词的特点,让人左右为难。还有一些新兴的跨层结构、话语标记等,例如“的话”“非……不可”“看样子”等,不仅虚实难辨,甚至连是词还是非词都难以定论。
   第三,这种只按照单一形式标准区分出来的虚词实词,在语法研究和句法分析时,几乎没有太大作用,似乎是为分而分,仅仅贴上一个标签,并无实质性的作用。
   目前看来,虚实二分尽管一时还难以完全破局,但是已经开始松动,发展趋势很可能是三分,或者二二切分(实词/虚词[典型虚词/准虚词]),甚至于四分(虚词/准虚词/准实词/实词)。这一思路就催生了“广义虚词”新概念的问世。
   我们觉得在典型实词(主体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包括区别词)与典型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中间过渡地带,这是一个连续统,即从实到虚。
   以实在性相比较,典型实词依次排列可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以虚灵性相比较,典型虚词依次排列可能是: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以上内容为教育宝【王敏】编辑整理的内容,我已开通官方个人微信号(18560125702)。选汉语课程,不焦虑!就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如果需要获得帮助,建议您加加我微信,可以十分便捷的和我充分互动交流,我会为您提供答疑指导等一条龙学习服务!返回教育宝头条

汉语学习

分享到:

韩语论文经验分析

上一篇

韩语论文经验分析

开肩又开髋的瑜伽体式

下一篇

开肩又开髋的瑜伽体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教育宝无关。教育宝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特此声明!当您认为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被侵犯,或者页面信息有误需要纠正或者删除,请联系客服或致电400-601-2788。
系统猜您喜欢 点击进入频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