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宝

跨专业考研有哪些选择问题

学习经验 考研 https://www.jiaoyubao.cn/ | 手机站

2019年11月09日 20:38:00

考研学硕和专硕,哪一个更适合跨专业考生?有些同学打算跨专业备考却不知道怎么迈出考研的一步。关于学硕还是专硕?跨专业备考与否?需要考虑,但切忌纠结。计划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尽早确定院校,开展复习!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跨专业考研的选择问题。

  考研学硕和专硕,哪一个更适合跨专业考生?有些同学打算跨专业备考却不知道怎么迈出考研的一步。关于学硕还是专硕?跨专业备考与否?需要考虑,但切忌纠结。计划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尽早确定院校,开展复习!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跨专业考研的选择问题。
  学硕还是专硕,怎么选?
  1、学硕与专硕在跨专业备考中的区别
  跨专业考研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还是报考专业型硕士的考生都会遇到。学硕的跨专业可以是从A1专业跨到与此相关的A2专业,也可以是从A专业跨到与此完全不同的B专业,此时两个专业完全没有任何交集,难度也相对较大。
  而专硕则是,以管理类为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在初试阶段一般都是考查统一的科目,比如逻辑、写作初数、英语。所以,在专硕中的跨专业考研难度一般会体现在复试的时候。
  由于以上跨专业对两种类型考试的初试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在前期选择的纠结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区别。
  2、关于初试
  首先择校择专业的确定时间不同。学术型的考生一般会在春季或者更早的时间确定好自己的意向专业。如果确定较晚,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自己在专业课上的复习时间。前期基础用的时间较长,则后期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复习回顾。所以,从整个复习进程来看都会非常紧张,还可能导致疲劳战术。
  考研本就是一个拼心态与毅力的过程,坚持到后并且稳定发挥,才有可能取得一个不错不成绩。而对于专硕型的考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纠结或者考虑。一般确定了考这一类型的硕士,就可以开始着手复习,复习的时间一般不受专业选择早晚的。
  再者,学术型的考试中的专业课一般是院校自主出题,此时非本专业的考生则不太占优势,需要收集所要报考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历年考试真题进行研究,必要时还要联系已在校的学长、,获得相关专业资料方面的内部信息,缩小自己的准备的范围,提高复习的准确度。
  然而,专业型硕士(以管理类为例)考试中的备选专业本身就较少,而且关键的一点是不管哪一个学校,联考的初试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全国统一出题,所以除了那些本身就学会计、管理类的考生而言,与大多数的跨专业考生相比,大家的起跑线基本是一样的。
  3、关于复试
  另外,在复试时,虽然现在不是“出身定终身”的时代,录取的院校也在尽力规避这一弊端,但是四年的耳濡目染与一年的速成终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点,不论是对于学术型还是专业型都是应该引起足够的的。
  历年考研中,跨专业考研成功的案例并不少,所以,难并不意味着不能,如果各种因素大家都一一考虑过,就可以选择,而且可以大胆的选择。不过,一直以来,有很多学生可能会以学习好、一般、差来决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也以此来决定自己是否要跨专业考研。实际上,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够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可能需要参考的因素还有很多。

  跨专业备考考前需要参考什么
  1、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因为兴趣,让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余,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放在某专业的学习钻研上,为自己在考研时跨专业积累一定的资本。
  2、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
  大家对于城市的选择理由多种多样,比如:看重它的文化氛围,看重它的历史气息,看重它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等等,在选择中每个人的标准都会不同。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都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3、要选择自己能够得到比较多的资源的院校
  比如,有一些同学在这样的学校,或者能够联系到学长,能够获得一些他们复习的笔记等等,这样可以减少自己摸索的过程,达到快速进入主题的复习,减轻自己的复习负担。
  综合以上,跨专业考试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将需要考虑的事项逐个列举,一一排除,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以上内容为教育宝【王敏】编辑整理的内容,我已开通官方个人微信号(18560125702)。选考研课程,不焦虑!就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如果需要获得帮助,建议您加加我微信,可以十分便捷的和我充分互动交流,我会为您提供答疑指导等一条龙学习服务!返回教育宝头条

考研学习
在职MBA对人生规划帮助大吗

上一篇

在职MBA对人生规划帮助大吗

考研数学冲刺备考分享

下一篇

考研数学冲刺备考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教育宝无关。教育宝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特此声明!当您认为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被侵犯,或者页面信息有误需要纠正或者删除,请联系客服或致电400-601-2788。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