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 书法 https://www.jiaoyubao.cn/ | 手机站
2018年12月19日 11:57:21
书法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语言的修辞手法基本一样,都是“对比、夸张、比喻、反复、排比、通感、拟人”等等。只不过文学创作的“修辞”主要是用在“语言”的表述之上,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富有情趣,更加感人。
书法也有修辞?是的,书法也有修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很多人却这样去做了,也就是说,很多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过程中运用了“修辞手法”,却没有感觉出自己是在运用书法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欣赏。书法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语言的修辞手法基本一样,都是“对比、夸张、比喻、反复、排比、通感、拟人”等等。只不过文学创作的“修辞”主要是用在“语言”的表述之上,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富有情趣,更加感人。书法的“修辞”不是用在语言上,而是用在运笔、用墨和布局谋篇之上。二者的运用对象不一样。但是,目的则基本相类,都是为了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冲击和震撼欣赏者的眼神和心灵。
关于书法的修辞,试举几例。
对比。书法用墨的对比手法,突出的是清代的王铎。王铎的行草书用墨上的燥润、用笔上的轻重对比十分鲜明。比如他的行书《思台州诗·每想龙公》,起笔第*个字“每”,笔重墨浓,第二个字“想”则笔轻墨细;第三、第四、第五个字又浓墨粗笔,丰润突兀,第六、第七个字“今、思”则笔画轻细,墨线轻灵;第八、第九字“茹、李”又浓墨重笔,第十个字“花”,有回复轻细灵巧……如此反复用墨用笔的轻重对比,使得整幅作品起伏有致,燥润交错,既有浓墨重彩处,又有轻描淡写时,既顿挫沉着,又轻灵飞扬。从而形成他恣意挥洒、秀逸灵动、涨渴跌宕的用笔和布局特色。
反复。书法的“反复”大多体现在墨色的浓淡燥润上,一幅成功的行、草书书法作品,用墨的轻重浓淡是必须要有变化的,这个变化既有一定的规律,又不能机械地定格在某一行某一个位置,它是随着书法家的情绪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可以是书家的随性挥洒,也可以是书家的有意设计。用墨的浓淡轻重反复,*突出的仍然是王铎。前面说到他用墨的“对比”已经提到了他的“如此反复用墨用笔”,我们看他的《自书诗卷·君宣年家兄翁判》横幅,浓墨重笔和淡墨轻笔的反复特征就非常突出,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轻重节奏:“重轻轻轻重重轻轻(重),重重轻轻重轻轻轻”,像山峦一样起伏有致,像音乐一样节奏分明。
夸张。书法的“夸张”用笔主要表现在行、草书上,*突出的是草书用笔的夸张。大凡书写大草(狂草)的书法家,没有不夸张用笔的。王铎是这样,邓石如(《游五园诗》)是这样,张旭(《千字文残字》)是这样,怀素(《自叙帖》)是这样……甚至于连苏东坡的行书和黄庭坚的行书也都是这样。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结字用笔上的夸张,把他激越悲愤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破灶”二字的涨墨夸大,“苇”“纸”二字竖画的拉长夸张,正是书写者情怀激昂的强烈表现。
排比。书法的排比不好理解,但是,我们看了王铎的草书手卷《联步趋丹陛》,就可以领悟到书法的“排比”意蕴。王铎的这幅草书手卷不到35厘米高,却有654厘米长,纵观全卷,每出现一行、两行或三行的淡墨细线书写时,便会出现一行或者半行浓墨重笔的书写,这样依次排列下去,就形成了一种汪汪洋洋、浩浩荡荡的气势,就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班、排列队行军于广漠的原野当中,这种浓墨重笔字行和淡漠细笔字行的交错排列,就是书法的布局上的“排比手法”。
比喻。书法的“比喻手法”比较隐晦,一般体现在笔画的线条上。有人批评书法的楷书写得过于规整,缺少变化诡异,说那作品的字“状如算子”,也就是指的一幅作品当中,每个字的结体布局基本上是一个样子,规整如一。比如旧时候秀才们考科举,在明朝以沈度、沈粲兄弟为代表形成的“台阁体”,便不被今人所看重。行书、草书的笔画线条写得苍劲有力,古人称其为“屋漏痕”“枯藤老树”,这其实就是书法的“比喻”。就是把笔画写得让人产生联想,联想到具体的实体事物。有些书法家为了追求书法笔画的形象性,追求书法笔画的力度和造型美,便纷纷走出书斋,到大自然当中去观察物象,感悟运笔行笔的奥妙,然后运用于具体的书法创作,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书法的“比喻手法”的运用过程。书法布局常用比喻手法,典型的是郑板桥,他的书法作品,被人喻为“乱石铺街”。
拟人。书法的拟人,一言以蔽之,曰“书如其人”。也就是人们透过书法作品的笔画运行、结字法度、布局气势,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品格,即透过文墨见真情。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有共识,比如王羲之写《兰亭序》。在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事”,大家作诗成集,王羲之酒酣兴逸之时挥毫作序,写出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行书”的《兰亭序》。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作者“快然自足”的“放浪形骸”之情。而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则是为了祭奠侄子季明舍身殉国,笔墨之间哀思勃发,萦行郁怒,洋溢出作者深厚的悲愤情感和他满怀的凛然正气。这种“书法的拟人”是必须透过文墨去体察作者的情怀和品质的,跟文学的“拟人手法”,把事物当做人来描写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通感。文学的通感手法是指用味觉去写视觉,或用视觉去状写触觉,即使用人的感觉的流通变化来状写事物。书法的“通感”,则表现在欣赏者和书写者之间的笔墨交流上。书法家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展示在那里,已经是明显的“视觉事物”了。欣赏者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不由自主地顺着书写者的笔墨的运行流动而逐渐往下欣赏移动,又把作者的“视觉艺术”体验为“触觉行为”,从而感受出作者书写这幅作品的艺术构成和艺术美感,这个变“视觉为触觉”的欣赏过程,就是书法的“通感”。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有修辞手法,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也有“修辞手法”,尽管各自的“修辞”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为了艺术作品的形象、生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人们常说艺术虽然门类不同,但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书法的修辞对此也算是一个印证吧。
以上内容为教育宝【王敏】编辑整理的内容,我已开通官方个人微信号(18560125702)。选书法课程,不焦虑!就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如果需要获得帮助,建议您加加我微信,可以十分便捷的和我充分互动交流,我会为您提供答疑指导等一条龙学习服务!返回教育宝头条
有些人认为赵孟頫书法过于“圆熟”。当我们把赵孟頫集字呈现的时候,你立马感触到赵字的另一番俊秀与风骨。 赵孟頫的书法清劲秀逸,优雅从容,深得二王风范。虽不及王字圆厚、跌宕,但在历代学王者中,难以找到雁行者。
书、印相映成趣,不但能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书法艺术创作中有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耐人玩味的审美效果表述词“意”,用的人、用的地方很多,准确的意思却没有见诸文字的表述,似乎是大家都明白,不用解释。
1内容不适、文意不宜 创作时不注意选书切合主题的诗文。例如,参加国庆节的书展,写的是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全国政协委员、歌唱艺术家郁钧剑近日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关于书写行为、书法艺术及书协腐败的言论在圈内引发巨大争议。书法艺术应该是什么?当代书法创作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