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 注册会计师 https://www.jiaoyubao.cn/ | 手机站
2018年08月22日 08:41:46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前天傍晚,雾霾中的北京城一片昏暗,冷风不断拍打着寝室单薄的门窗,屋里的气息慵懒之极。一同备考的某位师弟短信告知,成绩刚出,紧张,不敢查。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
前天傍晚,雾霾中的北京城一片昏暗,冷风不断拍打着寝室单薄的门窗,屋里的气息慵懒之极。一同备考的某位师弟短信告知,成绩刚出,紧张,不敢查。蜷缩在床上已经整整一个下午的我这才来了精神,跌跌撞撞地打开电脑登录中注协网站查询。
输入身份证号的那几秒种,呼吸已经明显变得急促。
结果是,如愿以偿。成绩单的下方,比往年多了一条提示:在成绩公布之日30日后到当地考办领取专业阶段合格证书。
我是不会犹豫踌躇、不敢查询的。我只想尽早、尽早、再尽早地结束这份痛苦。三年的暑假,共计近八个月的备战,超过两千个小时的复习, 放弃回家、放弃出游、放弃实习、放弃聚餐、放弃学英语、放弃做项目,备考期间天天清汤寡水、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地机械作息,这种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生活模 式竟被咬牙忍了三年,我实在不想再考了。记得比我早一年开始备战的某同学半开玩笑地抱怨,别人本科期间满心欢喜地全国各地跑着旅游的时候,我们却苦逼地在 学校上自习,而且一上就是三年的暑假,青春简直都喂狗了。那些痛苦的经历马上就要成为历史了:家属院肆虐的蚊蝇,食堂假期糟糕的伙食,酷暑之夜汗流浃背难 以入睡,长期坐姿导致肠胃胀气、消化不良……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我对着那份成绩单狂拍桌子,不知是兴奋还是发泄。
模式,终难复制
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制度实施的第一年,05级大牛方科师兄6个月全科通过注会考试、总分全国第一的消息不啻平地惊雷,在法大炸开了锅。即便现 在,但凡备战注会的同学,想必没几个人不知道此人。一年之隔,2010级经济法专业的周启光师兄再度把小概率事件演绎为法大现实。那时候,法学专业、会计 学零基础,一年全科注会通过这种在全国也算凤毛麟角的事情,对法大人而言,似乎变得不再遥不可及。我个人觉得这两个成功案例对法大的注会热有着直接的助推 作用。
两位师兄后来的“经验贴”我都拜读过,可深感他们的成功实在很难复制。我没有方科师兄的高智商和高效率,也做不到像周启光师兄那样每天复习13~15个 小时的强度。这注定自己只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备考者,这一路没有与众不同、没有出类拔萃,没有奇迹、没有神话,实在平淡无奇。但,同样充实饱满。
当然,踩着别人脚印走路,自然也留不下自己的足迹。平凡,也是一种模式。
起步,不堪回首
我是2010年开春之际,决定跟周围同学一道,一起开始备战注会的。当时已是大三下学期了,起步比同级很多同学晚了整一年。商学院很多同学会选择在学完 《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后的大二暑假,就着手备考,这样即便通过每年两科,也可以在毕业时结束战斗。而09年的暑假,自己还在忙着飞赴印度参加 AISSEC人大分会的项目,以及学校的国庆游行方阵。
我在备考注会这件事情上,确实是后知后觉。直到大三时,完全退出团学工作的我,才开始盘算自己的出路。当时的我,选择了同时准备北大光华保研和注册会计师备考(码出这行字的时候,自己都禁不住莞尔一笑。当年那些纠结和痛苦,都已经随风消逝了)。
第一年备考,难免把握不好分寸。相比零基础同学的严重高估,学过会计学的我们往往更容易过分低估。当时报了三科:会计、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记得 自己在5、6月份才开始闲散地翻翻教材、听听基础班录音,原以为时间充裕、自己也有知识储备,应该不成问题。我现在总跟别人提起,第一年备考时的状态就是 “试试水”,看看深浅。没成想,一头栽进去,呛得死去活来。
当时由于需要参加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夏令营(即北大光华的推免复试),进入八月份后暂停了注会复习,开始准备推免。那时候才刚粗略地结束会计第一轮,税法只看完前四章,公司战略尚未开始。当时我做出的选择是,死保北大推免复试,注会今年不过还有来年。
就这样,那年我败得一塌糊涂。当时光华会计专业收到近180份申请,录取54人参加夏令营,清一色人大、央财、外经贸、上财等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学 生,像我这种“杂牌军”只有零零星星那么几个人。剔除本校推免名额后,只有3个外校推免名额。屌丝没能逆袭,我似乎“理所当然”地止步于夏令营。
铩羽而归后,留给我备考的时间仅有三周,而自己又迟迟不能从推免完败的状态中走出来,只好放弃税法,突击背诵了公司战略,又粗略过了一遍会计重点章节, 就这么无奈地进了考场。结果已然注定,除了公司战略因在本科专业课上多有涉及、自己侥幸通过外,会计只拿到可怜的47分,税法弃考。毕竟这一夏的复习真的 很失败,知识完全处于支离破碎状。
不过,我至今不后悔当时的做出的选择,尽管自己在光华被挫败地信心尽失,但至少我尝试过了——毕竟,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上比赛的计分板。这是后话。
再战,备考分水岭
第二年的备考,开始于毕业典礼后的一周。一切从头再来。
没记错的话,复习应该是从7月2日正式开始的。的确,当时完全可以更早一点开始,但我认为,毕业那段时间是最后可以放肆、疯狂的时光,我选择了尽情享 受。送走了诸位至交、密友,消寂了各色晚会、聚餐,自己在家属院租了房子,做好了考完注会再回家的准备。就这样,我开始了在家属院长达两个月的自习。
2011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提前到当年9月10、11日举行。我只有9周的备考时间,复习会计、税法、经济法三科。除去到研究生院报道、搬家、参加开学典礼一系列杂七杂八活动的时间,那年的备考时间满打满算为八周整。当时的安排是:采用集中复习的方法,以集中精力、提高效率;首先备考经济法,之后是税法,各分配两周时间;最后是二战的会计,分配三周时间;考前最后一周突击听了会计专题班,同时把税法、经济法重点考点最后梳理一遍。已经没有时间安排做轻四的“最后六套题”了,不过当在听专题班时,感觉主干知识已形成网络、能够举一反三,突然有了“打通任督二脉”的舒畅感,信心倍增。那段时间,早7点起床去临建占座,洗漱、吃过早饭后大概8点半进入自习室开始一天的自习,中午回去午休一小时,晚上临建10点半关门,自己回去冲个澡后再看一个小时的书(多是经济法),然后睡觉。每天保证10个小时左右的自习时间。租 的房间不能上网,无线信号又奇差,实在苦闷无聊的时候就翻一翻毛选第四卷、第五卷,还有货币战争,调剂一下生活。实在不是我的思想有多左,而是当时所有的 行李都已打包,手头只剩下这么三本书。我没有考过研,没有备战过司考、托福、公务员等等考试,我的大学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围着学活转的,毕业后的这60天 机械生活,竟成为我大学最充实、最饱满的学习时光。痛苦、孤寂、单调、乏味的日子总是觉得漫长,但还得咬咬牙接着干,因为第二年,往往都是备战的分水岭: 过去了,距离终点一步之遥;过不去,这条路八成就要折返了。
由于出现泄题事件,2011年注会成绩公布地特别晚,当晚10点多查到成绩单、看到三科全过时,心情出奇的平静。也许是因为跟预期的一样,因为自己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收官,行百里者半九十
2012年7月18日,结束了混乱的研一生活,收拾好闲散了一年的心思,翻出那些泛黄的草稿纸,再次走进自习室,开始最后一年的攻战。得益于中注协将考试时间推迟到10月13、14日,我有整整13周的时间准备审计和财管两科(期间扣除导师安排处理其他事情占用一周时间,备考时长计12周整)。不过,由于自己的身体状况越发差劲,不得已每天只安排8小时的自习,以便保证午休和饭后散步时间。审计和财管的难度系数虽略低于会计,但相较其余三科,应同算第一梯队科目。这次时间相对充裕,备考伊始,我就定下复习策略:9月前一定结束一轮复习;要保障二轮复习的时间,一定要听强化班录音;各班次录音听的越多越好,可博观约取。这条备注至今依然留存在手机中,现在回头看,这一策略相当保守、稳妥,执行效果也还是很理想的。
最先开始的是审计。之前就曾听诸多考友抱怨审计的繁杂、枯燥,尤其是主观性强,很难把握答题要点。我在听完“刘姥姥”圣妮老师的基础班后,除了教材被各 色水彩笔标注得面目全非外,脑子里基本上仍然不知道审计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前后近乎毫无关联的内容实在令人费解。紧接着就是财管。财管表面很“凶 残”,全书成百上千个公式翻来覆去变换出现,计算量也居诸科之首。但不知为何,一向不喜欢数学的我竟然就喜欢上了这门“凶神恶煞”的科目。也许是因为她的 超强实用性,也许是因为惊叹于前人智慧的高明。尽管最终财管的成绩创下自己备考注会各科的最低分,我依然迷恋着她的灵巧和务实。
9月3日,伴随着新生的入校,自己的二轮复习也开始了。我毫不犹豫地订购了范永亮老师的审计轻二和田明老师的财管轻二。二轮的目标就是扎扎实实做完、做清楚、做明白轻二。这是第二年备考给我留下的最宝贵、最可靠的经验。田 明老师我们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是东奥财管辅导名师,更是商学院的名师,听他操着那“与众不同”的口音讲课,一定会深刻领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 “魅力”。他与闫华红老师的搭配组合在论坛上被称为“闫田梦幻组合”,我觉得的确名副其实,有此二位老师保驾护航,排除机考、应试等临场因素,财管想不过 都难。不过二轮最大的惊喜还是范永亮老师。范老师与刘圣妮老师风格截然不同:刘老师始终忠实于考纲,历年重难点踩地很准;而范老师却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一轮 过后仍对审计“不知所以然”的问题,用最平实、最易懂的实例剖解一个个知识点。尤其是讲到第八章审计抽样的时候,对他的敬仰之情真如滔滔江水奔涌而来。范 老师是北大数学、统计专业的本、硕、博,现于农大教授高数课程,早在29岁时就破格晋升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所以,讲抽象的审计抽样,对于科班出身 的范老师而言,自然得心应手。
赶在考前一周,二轮终于结束。做完财管轻二最后一章习题的那晚,心情无比地愉悦。我坚信,这次的“双保险”战略肯定不会让我失望。剩余的5天时间,我依 然放弃了轻四“最后六套题”,而是再次回归课本,上午到新二号楼露天阳台上背诵审计知识点,下午回自习室整理财管各章公式,晚上温故以往习题。平稳地结束 这最后一年的备考。
10月13日下午3:30点击提交答案那一刻,突然感觉全身紧绷了三个月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虽然财管由于上机操作过于影响答题速度而放弃最后一道综合 题、未能完成试卷,心里不免略有不甘和忧虑,但我又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了,又可以聚餐出游看电影看话剧听音乐会了,又可以读读闲书刷刷微博间或评论偶尔吐 槽挥霍青春了,管它过不过呢,我解放了!
回首,感动自己的日子
这是每一个注会人都会有的一段心路历程:
每天早晨,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有梦想,就能看到未来;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要努力变成自己喜欢的那个自己;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投入到注会备考大军中,每年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实习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注会有成为法大“第三大考”(次于司考、公考)的趋势。现在偶尔也听闻个别师弟师妹来势凶猛、战绩极佳,真是后生可畏。
经历之后再回想,有些问题看得更清晰了些。文末之际,也不能免俗地再赘述几句备考的经验、教训(自然后者居多),供后来者借鉴:
1、关于报考搭配:我 不认为一年报考六科的备考模式很值得推崇,那是能够保证极其充足的学习时间、能够承受巨大压力、能够严格自律、能够高效学习、有时还需要点高智商的人最终 能完成的事情。毕竟全国每年全科通过的人数也不过寥寥二三十号人。我也不认为像我这样耗费三年结束战斗才稳妥,注会各科之间毕竟有诸多联系,战线太长是时 间、效率和精力的浪费。个人认为,最适宜的备战模式,莫过于分两年、每年三科,即如下两种组合取其一:
第一种组合:第一年,会计 税法 经济法,第二年,审计 财管 风险战略;
第二种组合:第一年,会计 审计 税法,第二年,财管 经济法 风险战略。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看,第二种组合更合理、更高效,会计、审计、税法同年备考,能够相互促进、加深理解,比如,税法的企业所得税章对理解会计中抽象的递 延所得税有莫大的助益,审计实务部分的三大循环严重依赖于会计各基础章节的知识。不过这一组合难度也较高,对于零基础的同学第一年备考来说,很有挑战性。 退而求其次的组合才是第一种,经济法相对独立且简单,便于把精力集中于会计、税法上。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以最终拿到证书而非充实简历为目的,第一年无论如何要保住会计。极端一点考虑,即便第一年只通过了会计一科,第二年同时报考另外五科我认为都是可取的。
2、关于个别备考禁忌:首 先,周围考友中,尤其是一些法学专业的同学,不知是不是受了司考备考的影响,特别容易出现只听录音不看教材,或者只听课不做习题的习惯,我个人感觉这些习 惯是很危险的。讲义的确内容更精练、要点更明晰,但教材的体系更完备、诠释更详细、原理更透彻、例题更原汁原味,而且,注会考试理所当然地需要大量的习题 训练,而且以文科生最头疼的数量运算为主,这不是纸上谈兵的考试。其次,备考会计一科时,最容易出现消极懈怠情绪,尤其是第2、4、19、24、25章。 突破它们没有捷径,我只能安慰一句:第一遍看不懂就来第二遍,第二遍还看不懂就来第三遍;例题要记、习题要做,答案看不明白就及时求助于考友、论坛。千万 不能听得云里雾里就得过且过,更千万不能觉得迈不过去这道坎就选择放弃。要拿出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攻克这几章。
3、最后的建议:不要总是费脑筋费精力费时间去探讨这个证书的含金量,也不要等踏上这条船后又考量自己的付出值不值得,更不要在备考期间左顾右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你下定决心要考注会的时候,请同时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祝好,我的各位考友!祝大家备考一切顺利!
每个大四的应届毕业生,都要面对人生的很多选择。不管是就业还是情感,考研或者考注会,作为一个过来人。还是想劝年轻人先选择考注会,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注会全职考生大部分选择一年报三科及以上,学习任务大,提早复习则是明智之举,这样能使自己从容备考,并且能有闲余时间来进行压力的自我调节。
1、不要跟着感觉走! 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世界名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爽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